ENGLISH
首页    |    法律顾问   |   知识产权    |    诉讼仲裁    |   国际贸易    |    外商投资    |   境外投资   |    涉外婚姻    |    投资移民    |    联系我们

申琳昌律师,高级合伙人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

17701602717

attorneys.sh@gmail.com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707号25楼

Shanghai-Attorney

 
跨国投资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战略选择
发布日期:2007-06-06 21:08:03
 

 

作 者:艾小波

  从改革开放以来时我国都是以“引进来”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在外资的带领下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随着技术的引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企业的努力,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了高竞争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品质,二是产品的价格,而“中国制造”在这两点上均以具备了条件,特别是在纺织品和机电产品领域,出口额占了近几年的半壁江山。但是最近由于中国商品的“廉价竞争力”,进口国对我国产品出口制造了很多障碍,反倾销调查接踵而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抵制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各国的技术贸易壁垒等也逐渐增强。国内同行过度竞争导致利润微薄,加上国内资源的瓶颈限制和进口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大量成熟产品企业在国内已经很难再生存下来。而国内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近几年开始了对外投资的热潮,也就是我国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才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相关的研究与理论

  1.产品周期理论

  代表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农,他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同时假定世界上的三个国家:新产品的发明国(某发达国家);模仿国1(其他的发达国家);模仿国家2(发展中国家)。弗农认为产品的三个阶段在这三类国家间随时间而发生转移:创新国生产并出口-模仿国家1-模仿国家2,当产品已经到标准化阶段的时候,该产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全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创新国停止生产,改为从海外进口。该理论告诉我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地理位置应该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投资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进行选择。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代表学者是日本的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等四种类型。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要求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该产品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代表学者是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他们从技术积累论出发,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步提高和扩大,而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不断积累而获得的。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积累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所掌握和积累的技术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在以上命题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是可以预测的。坎特韦尔(John Cantwell)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0)等学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地理分布特征: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在产业分布方面:自然资源导向型-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不断得到积累和提高,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管理水平的改进,资金积累为企业技术研究建立了条件,推动自主创新和新一轮技术的发展。

  其他相关的理论还有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1986):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技术,这种小规模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巴特尔和高歇尔(Bartlett,C and S.Ghoshal)提出了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产品周期理论。库姆勒尔(kuemmerle)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和经营中其R&D国际化的驱动力来自增加公司现有知识存量或利用这一存量。Hwy-Chang Moon和Thomas W.Roehl(2001)的对外投资不平衡理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如缺乏技术优势,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等)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上通过上市或其他方式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

  二、中国对外投资以及区域分布的现状

  投资覆盖率最高,91%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2005年9月1日商务部发布的报告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公报的第三部分主要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家(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进行了说明。从200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速度规模增长快,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服务贸易、资源开采和加工制造业三大领域占总存量的76%。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l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其中欧洲地区方协议投资额,企业平均投资额分别较上年增长62.5%,77.8%,9.5%;二是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集中在能源、制造、服务各个领域,科技研发企业,名牌企业起带头作用向外进军,如TCL在越南设立年产50万台的生产线以及年产30万台数码相机和机电产品的生产线,海尔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工厂。三是进行对外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央管理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三十位的中国跨国公司拥有投资存量的80.4%;中央管理的企业占存量85.5%。四是在对外直接的进入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跨国并购成为海外扩展的有效手段,海尔收购意大利企业,TCL收购法国企业,联想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五是周边地区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

  从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港澳地区比较集中,此外是日本韩国,其次对拉美的投资也比较多,主要是利用开曼和维尔京群岛两个避税港。2004年拉美已经成为除了亚洲以外我国对外投资分布的第二大区域。2004年前11个月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18亿美元,其中在拉美为8.89亿美元,超过香港成为中国的最大投资区域,其中有55%进入矿业领域。再次是非洲,由于非洲的经济水平比较我国要低,我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是低端的产业转移。在美国和欧洲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投资主要是跨国并购和新的研究领域建设。较2003年对外投资的企业主体成分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有限责任和私营企业的比重2004年较2003年有明显的提高,国有企业的比重显著下降。

  三、“走出去”的区域战略选择

  对外投资理论最近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远远不止上面我们所介绍的几种,但是以前的理论更注重的是把国家各个行业和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进行研究,对目前投资比重大的行业和部门研究的比较多。同时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静态化,没有把我国对外投资进行一个长远的计划来进行探讨。结合以上我国的对外投资基本状况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变迁的特定阶段,要根据我国产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对外投资区域。对于处于不同产品周期,不同比较优劣的行业,以及企业规模、效益,和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有不同的投资动机,有获取资源型、寻求技术型、效益导向型、利用外资型、扩大出口、产业转移和战略型。以企业的自身特点为依据,从企业规模和技术出发,综合各种因素和理论来解释和探讨我国的对外投资区域选择问题。

  (一)能源行业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

  根据产业边际化扩张理论,能源开发是一个发达国家的相对劣势行业,虽然能源是战略物资,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是资本追求利润的国家,很多低效率和低利润的部门和区域他们会把它转让给其它非发达国家来做。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依赖进口的程度高,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能力实施石油储备战略,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不稳定性愈来愈显著,到2005年9月为止的石油价格几乎达到70美元一桶。资源开发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由于能源开发行业是一个附加值低的行业,这些投资的直接投资区域是中东,俄罗斯,东南亚,但是这些区域的很多采油行业都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大能源集团巨头掌控,在选择直接投资的同时要与他们进行合作,同时可以对这些巨头的一些下属分公司实施并购和股权收购战略,实现短周期的对外扩张。我国有实力的能源集团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中海油先后购买了印尼和澳大利亚的汽油田股份,在2005年中海油收购加拿大MEG能源公司16.69%股权,中海油方面已为此项收购支付了1.5亿加元(约合1.21亿美元)。虽然能源采矿业在我国2003年的对外投资中只占4%,但是能源业会带动自身的相关行业发展,如炼油,精油加工,成品油加工等产业链条,如果拉动相关行业做投资的话其份额远不止4%,而且我国能源行业对外扩张和投资的潜力是最大的。据现有统计,全球石油可采储量的38%分布于中东地区;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地区;欧洲地区最少,不足4%。此外,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4个地区。我国石油资源投资开采重点区域是中东地区、前苏联、加拿大。而能源部门的并购和股权收购重点区域是中东,加拿大,美国,印尼,欧洲国家,如荷兰,德国,英国。

  (二)规模企业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

  从2003年和2004年对外投资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对外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65%份额。这些企业都是规模企业,但是在制造领域,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发达国家是成熟产品或者是标准化产品,如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特别突出的是最近几年在制造业领域的家电业,在我国引进FDI的几十年以来不断进行学习和技术改造,我们已经基本成熟地掌握了核心技术。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我们在现有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对外投资阶段。首先我们要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虽然这些企业在国内是大企业,但是在国际上来看,还算不上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没有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而规模经济的获得可以通过发展中国家实施投资获得。从市场潜力上来看,巴基斯坦,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远不如对发达国家,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是获得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以获得资金的原始积累,特别是我国目前国内已经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在电器,电子,半导体行业,虽然大部分产品已经是成熟甚至是标准化了,但是在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领域,还是由发达国家掌控,发达国家通常把低端产品转移到我国生产,高端产品和技术研发部门放在国内,以免造成技术外溢,以获得长期垄断优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市场不发达,难以获得补偿性资产实现企业资产扩张。我国的大型企业可以以市场导向和学习为目标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而这个目标区域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信息也是主力军,同时出现了一大批的高科技产业群,如微电子、材料、生物;德国的汽车、机电机械、化工;日本的汽车、化学、钢铁等等。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学会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技巧,提高品牌的国际地位和价值,获得国际影响和竞争力,更快的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设立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二是通过股权和并购方式进入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和技术改进;三是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企业,共同生产研发。四是建立独立公司,融入当地产业群。

  (三)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

  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要小很多,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优势,但是大企业都是从小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的小规模技术是大企业无法获得的优势,这些企业的主要投资去向是发展中国家。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2004年较2003年有2%的增长。私有企业主要在轻工业,电子,初级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餐饮,机械,服务,商业贸易等领域。这些行业在国内已经处于过度竞争,根据产业边际扩张理论,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需要对外进行转移,而且这些产品由于价格过低,对方容易设置贸易壁垒。而由Louis T.Wells的小规模生产理论,这些企业更适合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由于国际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使很多大企业把一些不重要的部门和零部件部门外包,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就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果在国内中小企业是以“核心-外围”体系(CPS)中的“外围”分子存在,并且这些企业已经掌握一定的技术,要实现海外扩张进行对外投资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进行“群体搬迁”该企业可以跟随大企业联合进行国外投资。这样可以突破以上对外投资区域理论的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集群在国内的形成和国际直接搬迁是不同的,国内产业集群是国内企业多边直接搏弈的结果,而集群搬迁是在企业作好联合准备的情况下实现的,搏弈的过程是在信息完全化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们必须相互有非常好的诚信才能够保证群体的成活率,而彼此良好的诚信和密切的联合能够提升企业对外投资的集体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在整体搬迁的企业间最好建立诚信制度,以保证企业间最有效的合作和规避风险。

商务部研究院 《中国外资》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国际合作 |  收费标准 |    期刊订阅 | 交换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涉外律师网 技术支持:扬州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