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军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有了显著进展。2006年底,中国在海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到733亿美元,虽然与累计吸引外资7000亿美元的总量还无法相比,但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速十分可观。
目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正在增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日前表示,对政府鼓励的境外投资,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边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
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可观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工程建设、劳务输出等。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增多,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一类是政治问题,如来自发达国家的质疑和反对,导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受阻,等等,这类政治歧见可以看成是“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翻版。
第二类是市场问题。这类问题最多,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竞争问题,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缺乏协调,单打独斗,结果在中国企业之间形成低价竞争,造成投资收益低下。此外,一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发现竞争力不够,被迫回归国内。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本先行,现在中国钱多,很多“走出去”是靠钱来说话;二是“蓝领”先行,很多企业到国外做的也是“蓝领”的活,竞争层次很低,利润率也很低。
第三类是安全问题。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关的人员安全事件正在增多,死亡事件多有发生。
上述现象显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进入问题多发期,这是“走出去”必然遇到的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然而,正如国内要进行产业升级一样,如果中国发展成为一个资本输出大国,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必须要实现升级。
企业“走出去”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走出去”的方式要多样化。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多采取新设立、新投资的方式,当下应该推行投资方式多元化,如以设备、技术、外汇等进行异地投资,或者以股权并购方式进行投资,参股、置换股权、BOT等投资模式都要发展。
二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服务要加强。目前政府部门对“走出去”,主要还是盯着国企。如发改委就表示,开展境外投资的主要力量还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因此,政府服务与政策支持主要与国企相关。实际上,政府的政策服务应该扩大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对外投资企业。现在,官方人士和政府机构谈到“走出去”时,总希望企业能够站得更高、更长远,考虑国内、国外大局。但企业的微观投资有时无法满足这样多要求,因此,政府机构的普遍服务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是对于“走出去”,政府还应该以某种方式加强规划和统筹。现在不少企业感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极缺乏协调、缺乏规划,其结果就是缺乏竞争力。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