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法律顾问   |   知识产权    |    诉讼仲裁    |   国际贸易    |    外商投资    |   境外投资   |    涉外婚姻    |    投资移民    |    联系我们

申琳昌律师,高级合伙人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

17701602717

attorneys.sh@gmail.com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707号25楼

Shanghai-Attorney

 
跨国投资研究
中国对东盟投资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07-06-02 23:20:47
 
来源:东南亚研究中心

摘  要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规避国外贸易壁垒,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
中国与东盟间的相互投资迅速增长,90年代以来双方的直接投资形成了双向流动的格局。双方都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便吸引大量外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为东盟国家工商界提供了无限商机。多年以来,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直接投资。然而,与此明显不相称的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规模非常小,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额 9.41亿美元,仅为东盟对华投资的 2.9%.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应抓住契机,尽快改变这一失衡局面,顺应国内产业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东盟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期盼,稳步增加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本文试对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的总体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对东盟投资的必要性及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东盟 直接投资 扩大


THE STUDY OF CHINA MAKES INVESTMENTS IN ASEA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walk out” strategies. It safeguards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actively accepts the challenges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ing about. It particip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makes good use of two kinds of markets、two kinds of resources. It evades foreign trade barrier, absorb advanced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broad, and controls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in time.
The mutual investment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growth quickly, the direct investments of theirs became mutually flowing since 90s.Both parties improve the investable environment at all times, in order to draw on more and more foreign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fter China joining in WTO, the target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outward promised,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vided infinit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ircles of ASEAN. For many years, ASEAN have made great quantities direct investments in China. However, It is very inappropriate to the small scale of investments that China invest in ASEAN. To the end of 2003, enterprises of China invests 857 items in ASEAN,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USD 9.41 hundred million, it only is 2.9% of the investment that ASEAN invest in China.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hina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change the complexion unbalance as soon as possible, Meet the demand of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y and adjust to the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ive up to ASEAN’s expectation which is to gain Chinese capital. And teadily increase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ASEAN nations. This article try to analysis and study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 investment that China invest in ASEAN, the existed problems and reasons, the necessity of invest in ASEAN an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ASEAN  Direct investment  Expand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主要是东盟资金流向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已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2002年11月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根据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统计,截至2003年6月,我国累计在东盟设立各类境外企业822个,协议投资总额137165.98万美元,中方投资额87415.84万美元;分别占同期我国境外企业总数的11.45%,协议投资总额的9.27%,中方投资总额的8.77%。
各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泰国的境外企业数、协议投资额和中方投资额都最多,分别占三个项目总计的29.08%、27.55%、29.13%。文莱三个项目都最少,分别占总计的0.12%、0.06%、0.05%。从境外企业数来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企业,占东南亚、南亚全部境外企业数的78.35%;从协议投资额和中方投资额来看,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占有绝对份额,分别占协议投资总额和中方投资总额的71.98%和73.40%。

表1 截至2003年6月中国在东盟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及投资额

 

企业数(家)

协议投资额(万美元)

中方投资额(万美元)

越南

82

13192.83

9011.07

老挝

19

5508.9

3722.9

柬埔寨

63

15483.88

12770.7

缅甸

38

17204.8

6614.42

泰国

239

37788.21

25467.78

马来西亚

101

7679.1

3842.11

新加坡

178

9000.62

7927.94

印度尼西亚

61

27255.9

16372.8

文莱

1

92

45.08

菲律宾

40

3959.74

1641.04

总计

822

137165.98

87415.84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统计

(一)总体特点
    1.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1999年中国政府批准的对东盟投资总额为7200万美元.截止到 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740个项目,总投资6.5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7.7%。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9.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25%。
    2.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不断拓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已涉及东盟国家的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投资形式也从直接投资发展到包括技术投资、BOT等多种形式。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领域分布相对比较灵活,但基本以贸易和加工业为主,如对泰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机械制造、卷烟制药、贸易和房地产等行业;对柬埔寨主要投资于森林开采、农业种植、电力、纺织、制衣、家电组装等领域;对印尼主要投资于化工、家电和摩托车制造领域等领域;在新加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保险、航空、海运、贸易等领域;对越南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农林渔业、房地产、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建筑业等。
    3.投资在东盟各国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5国,占投资总额的85%。这当然与这几个国家本身的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与中国长年的经贸往来密不可分。
    4.投资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潜力。
    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的比重相对更低。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对东盟的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据东盟方面的最新统计,1995年-200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的FDI只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0.29%,加上香港这一比重也仅为3.55% ,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正式签订了CAFT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明年将正式启动降税过程,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的谈判也会提上日程,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投资也将面临新的契机,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潜力。

二、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来自东盟方面的问题
    第一,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应对困难。
在东盟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个别国家社会治安恶化,构成了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最大的风险。如在印尼,存在着极强的排华情绪;在菲律宾,曾发生过中国工作人员被绑架、抢劫、杀害等事件;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东南亚地区成为恐怖袭击的重要受害区。
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国家领导人经常更迭,其经济和吸引外资政策也随之改变,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开展,同时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例如,企业反映在柬埔寨投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风险,其领导人的变换对政策影响太大,因此在柬投资企业都在改国大选前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投资。
    第二,东盟欠发达国家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策变化快,税收体系也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差,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弱,使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约。
    第三,很多中下游国家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企业投资不利。
第四,境外企业属地化问题。东盟部分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差,责任意识不强。例如有的企业反映,在泰国和柬埔寨的工厂经常面临工人缺岗问题。很多工人说不来就不来,根本不同管理人员打招呼,尤其是发放月薪后,缺岗的工人就更多,直接影响工厂的正常开工运转。另外,一些国家假期时间过长。例如柬埔寨一年当中假期就占六七十天,企业根本承担不起停工的成本损失。还有些国家政府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盛行,境外企业经常要支付大量的关系疏通费,才能保证工厂的运行。总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必须仔细研究和充分考虑东道国的风俗习惯、人口特征等属地化问题,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成本。
(二)来自中国国内的问题
    第一,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是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重复性和无序竞争。我国在越南的摩托车生产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出口的摩托车散件出现恶性竞争,致使一些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形象和利益受损。
    第二,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的相关信息,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信息交流也还不够。由于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失败。
    第三,复合型的涉外经济人才匮乏。境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和部门打交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因此,拥有通晓国际经济运行知识、懂技术、会外语、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境外企业将那些对生产经营尤其是生产工艺、技术设施、质量控制等非常熟悉的国内企业员工作为首选目标,但他们的外语水平有限、外经贸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堪当重任。由于我国企业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甚至根本无人可派,严重制约了境外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四,资金短缺。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上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第五,缺乏核心技术。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靠进口。
第六,国内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短期行为严重。许多国内企业认为东盟4个新成员国比较落后,对商品要求不高,因此大量向其输出积压商品,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形成中国商品质量差的印象。正如越南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潘玉宝所说:“实事求是地讲,越南人是不太喜欢使用中国产品的,中国企业进入越南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质量。”短期的投资行为(如在柬埔寨大肆炒作地皮)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第七,一些中国企业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企业不懂投资运作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当地法律和通用语言,建立不起来自己的商品网络,找不到可靠的企业合伙人,甚至出现被合伙人欺骗或敲诈勒索等情况。
    第八,现行国家境外投资政策对企业支持力度不够,有待完善。
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境外投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甚至有时构成了阻力,对于在东盟投资的企业也是这样,政策体系亟待更新完善。政策层面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境外投资项目贷款困难。由于很多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因此在项目前期投资上急需国家给予相应扶持。但向商业银行贷款其操作难度又极大,从而影响到投资项目的正常进展,甚至项目落空。对于待建项目,企业申请贷款的困难就更多。
    b.出口退税制度实施不到位。国家早在1999年就对境外加工贸易有关的出口退税作了相应规定,然而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却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c.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按现行政策规定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要经过各级外经贸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所需上报材料十分繁杂,企业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备齐。企业若想得到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援外优惠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则要更费周折。另外,各审批部门之间还存在相互牵制的问题,如企业反映在在审批工程中曾遇到主管部门相互让对方提供审批文件的事情,令企业无所适从。
    d.监管体制不畅。目前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目前,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e.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政策与企业现实需要相脱节。企业普遍认为当前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一系列改革是及时有效的,但改革的彻底性或者说切实性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按现行规定,一,不同业务方式之间不允许相互收付汇,只能分别结汇购汇,其汇差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二,不允许企业内部各公司进行外汇定向调拨,这极不利于企业解决内部外汇资金不平衡的问题;三,对已设立境外企业增资的,另须提交一系列合规性材料。这些重复性审查工作,不利于境外企业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试点地区的企业增加境外投资可运用多种外汇资金来源,但对目前很多境外企业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与增资间的冲抵问题却无明确说法。
(三)来自外部的问题
    其一,欧、美、日等国一直是东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资国,其跨国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如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加工,基本上为英国、荷兰、美国的石油公司所垄断,日本的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东盟各国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在中-东自贸区的压力下,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正进一步加紧调整生产布局,以图享受到自贸区内的互惠。面对区外众多强势竞争对手,我国企业竞争力本身就较弱,因此,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更加难以进入东盟市场。
    其二,台湾问题的干扰和“中国威胁论”是影响中国与东盟投资合作的消极因素。东盟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台湾的重点投资对象,东盟地区对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随着东盟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台湾十分重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官方联系,并制定了鼓励台湾向东盟发展的“南向政策”,希图以经济促政治,扩大台湾外交空间。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国发展对台官方关系,决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某些东盟国家往往忽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与台湾发生高层官方往来,使双方关系忽冷忽热,缺乏连贯稳定性,阻碍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发展。中国与东盟投资往来能否发展及发展速度如何,官方高层的推动是关键,成员国与中国官方关系发展良好,则投资兴;反之亦然。此外,根源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时引起东盟国家的疑虑,为中国—东盟正常投资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扩大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达不到2500美元,但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超过了第三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而东盟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市场。
    虽然中国对东盟投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阻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投资的发展进程,但是,我们认为,更应该看到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相互投资的许多积极因素,而且,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对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未来发展的总体判断是:相互投资将继续稳步增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会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发展速度将高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
(一)多种有利因素促进中国对东盟加大投资
    1.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与政治上的和平稳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也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非常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东盟各国也都进入了发展经济的新阶段,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新世纪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都意识到,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安定的周边地区环境是必要条件。
    2.东盟和中国官方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推动作用显著
    双方宣布互为战略伙伴,双方领导人之间有多种磋商机制,如“10+1”、“10+3”、APEC等,近几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从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的签订,以及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都为双方的投资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扩大相互投资合作的范围和空间。
    3.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网络优势
    东南亚各国分布着规模庞大的华人网络,这一网络在东盟和中国相互投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华人网络的存在使我国去东盟投资的企业可以更好更快地融人当地市场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华人网络还能为我国在当地投资扩展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提供投资信息;另外,海外华人群体既了解东道国的风俗文化,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所需要的人才。华人企业家鉴于市场规模和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仍将把中国大陆作为他们投资的优先考虑对象,而且有可能带动东盟国家的非华人企业家积极来华投资。 
    4.地理上的邻近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通常都要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从邻近国家开始,因为对邻近国家的投资可以使经营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中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直接接壤,与其他东盟国家也是近邻,拥有相互投资的地缘优势。可以说,东盟早已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中国进行了较多的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东盟也将成为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首选对象。
    5.经济上有一定互补性
    在资源、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市场等方面,中国与东盟都有一定互补性,中国有可能成为东盟国家工业原料的更大市场,相互之间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存在交换的可能,实用技术的转让具有广阔的前景。另外在农产品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从农产品比较优势角度来分析,中国与东盟都有较强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是很少的,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主要是以互补性为主。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成员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也是我国参与建成的第一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越来越多的商机。
    1. 开发巨大的内部市场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巨大的内部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将为中国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本、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带来较大的便利和商机。
    2.享受自由贸易区内的优惠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结合我国政府鼓励"走出去"的战略,中国对外投资必将增加,而东盟应该是我国企业优先考虑的市场。这是因为,东盟与中国地理临近、文化相似,易于管理;一些国家的成本比国内还低,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又有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此外,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合作,能够在国民待遇原则、投资规章制度的透明度、投资保护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在现有的一些限制方面有所放宽,如本地控股股权限制、本地含量、出口业绩要求、利润的汇出等,这些优惠的投资政策势必会决定在东盟投资比在其他地区投资更有利。而且,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实际上面对的是两个市场。一个是东盟市场:由于其本身就是自由贸易区,按照其原产地规则,在东盟一国投资且当地含量达到40%,生产出的产品就可享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优惠,这样实际上就是拥有了整个东盟的5亿消费者市场;二是可充分利用在东盟生产的有利条件,更多地进入在中国出口可能会面临障碍的其他市场。
    另外,东盟中的老挝、缅甸、柬埔寨都属于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特殊的出口政策,中国企业也可利用这些优势获取更好的出口条件。
    3. 参与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东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它不仅在内部建立了投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机制,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它还得到了包括日本、韩国乃至美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这些国家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正在走向成熟。有迹象表明,即便日本不能与东盟10国尽快组建自由贸易区,它仍然对与东盟部分成员,如泰国、马来西亚建立特殊经贸关系抱有极大兴趣。日、韩以及美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将为那些在东盟10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带来进入日、韩、美市场的优惠和便利。
    4. 增强与日韩的直接合作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将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方的直接合作。2002年11月的10+3会议期间,朱总理提议将经贸、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和文化交流确定为中日韩三国的重点合作领域,并倡议三方在诸如治理沙尘暴等大型项目上开展中长期合作。这个倡议得到了日本和韩国的积极响应。
    5. 加深产业合作
    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补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对内陆省份和周边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辐射的能量。截至2003年6月,经我国政府批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已经达到99.6亿美元。
(三)东盟中下游国家是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战略突破口
    东盟各国经济实力差别很大。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正好与我国沿海内地的不同区域相互对应,形成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我国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石油化工、电站工程、电信、输变电、港口机械、有色金属、路桥工程施工等众多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利用自身劳动力相对优势,小规模制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取得了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无疑更适宜东盟中下游国家的就业政策。东盟中下游国家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根据印尼官方数据,今年失业人口将达4270万,而菲律宾去年的失业率则高达11.4%。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2003年7月发表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建议:“对许多国家来说,与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如优先投资到能提供更多工作职位的产业。”所以从东盟一些失业问题严重的国家的角度出发,吸收中国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更有利于其解决经济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二是适应东盟各国的市场需求规模,能从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并且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三是由于我国生产技术和层次与当地消费需求偏好相吻合,同时小规模技术也比较容易转产,所以有更高的设备运用率。
    其次,东盟中下游国家与中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可以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加上这些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也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比如越南劳工成本较低。而且越南实行6天工作制,全年也只有八个公共假期。
    再有,中国在东盟中下游国家有大量的援助项目,中国企业可以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这些受援国的直接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巩固援助的成果,起到相辅相承的效果。
    最后,根据产业、区位比较优势准则(即早半拍原则),如果甲比乙的发展早半拍,那么乙可能是甲对外投资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好于东盟(尤其好于东盟新成员国),但差距又不是很大,因此,我认为,东盟中下游国家是我们比较理想的投资对象。只要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顺势引导,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必将迎来一个较高的增长期。
(四)扩大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势在必行
    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企业加大对东盟的投资,对中国具有以下战略性意义:
    1.抢占市场,获取“先发优势”
    目前,中国已是WTO的成员,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外市场也同样对中国企业张开了欢迎的双臂,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盟中下游国家),中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国家也比较容易吸收利用相近的高新技术和支持相应产品的消费。
    2.缓解资源短缺瓶颈
    中国地大物博,但任何资源,只要一除以13亿人口的基数,就会显得微乎其微(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的占有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石油和天然气仅占3.5%)。近几年,外资大量涌入中国,令中国被冠上“世界工厂”的称号,实质却等于把对能源需求极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尤其是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其他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当然还是从国内着手,努力降低能耗,节约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外部解决,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尽量将高能耗、高污染、国内严重过剩的行业向外转移;二是分散进口风险,在资源丰富,但自身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或者通过直接收购,来获取能源供应的稳定股份。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已经与印尼、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始了能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3.规避贸易壁垒
    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状况下显得格外耀眼,但也由此招致了许多国家的非议,使他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多地采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愈演愈烈的反倾销事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出口,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实现进一步拓展出口的目的。
    4.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国内供需失衡的问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把传统的“夕阳”产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来实现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
    5.直接投资于区域内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便利条件开拓新市场,还可以保持原有市场份额
    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区域内的协同作用加强,原本从区域外进口的产品可能由于区域内关税的减免而从区域内的其他国家进口,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竞争力下降,形成“贸易转移效应”。而如果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则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的好处。
    6.加强东盟各国的经济及各种纽带,为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越过国家之间的藩篱,使资源在国家之间有效配置,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而且其本身又深受东道国的欢迎,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7.缓解中国经济过“热”的现象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民营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目前约有8000亿元民间资本,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高达2.5亿元。如果能为这些富裕的“资本”找到合适的出路,中国经济恐怕就不会这么“热”了。
从微观角度来看,扩大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也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国内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过剩,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如何解决过剩生产能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将日益加深,中国企业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将面临国际竞争。这种外来压力的挑战必然迫使企业积极投身于全球化浪潮,利用国际资源。而东盟正好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企业的舞台。
四、扩大对东盟投资的对策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需要10年时间。但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进一步扩大在东盟投资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绝不仅仅意味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竞争和挑战。我国企业扩大对东盟的投资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下列五个优先领域加强合作:农业、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事实上,投资只是一种合作方式或载体,它可以覆盖任何产业领域。目前,所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
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专业特长,在上述领域寻求自己的行业发展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正在和即将推动的大型跨区域合作项目,如湄公河开发项目。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并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亚铁路项目也将吸引巨额的国际投资。我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关于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信息部长会议即将召开。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其中所蕴涵的各种商机也在逐步显现。
(二)适宜的投资方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投资领域的促进、便利和保护措施都在向法制化轨道推进,基于我国企业已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投资合作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以开拓各个市场。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形式包括股权投资、BOT和工程承包。IT、家电和纺织等行业的投资形式主要是境外加工贸易,关税的降低乃至全部取消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东盟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在通信、商业服务、旅游、银行、等服务贸易领域,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带动国内资本、技术和产品的出口。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正逐步对外开放,国家不仅对外商投资者开放本国市场,而且鼓励企业开拓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因此,企业应该结合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和东盟服务业市场的需求格局,扩大在东盟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开拓东盟市场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诸多领域,是一个全面经贸合作的框架。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运用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在自由贸易区内构筑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框架,甚至在参与或启动某一个大型项目的合作当中,也要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够实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发展道路。
(四)针对政府现行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出的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的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建设,设立真正有助于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基金;第二,强化境外投资信息建设,在目前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的基础上,提供时效性服务性更强的国别和行业投资资讯与动态;第三,继续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从利于企业及时把握投资商机的角度设立相关审批内容,最大限度的缩短审批时限;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第五,坚决杜绝政府部门间的扯皮现象,由真正全面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律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一家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境外投资管理的牵头部门;第六,改革外汇收付汇办法,允许企业(集团)内部合理调配使用自有外汇;第七,充分考虑企业境外经营的独有特点,适当延长出口退税的外汇核销期等。
(五)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建议
    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如何扩大自贸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同时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推进中-东自贸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深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而且还将为我国在自贸区内构建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打下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措施建议。
    1.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
    针对相关行业在自贸区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育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同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第一、二产业的协作,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
    2.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其赴东盟投资
    政府应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东盟拓展,如安排部分资金来协助有拓展愿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甚至投资建厂,并为其提供融资上的支持;定期公布其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商情分析报告,向企业介绍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尽快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战略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建立为中小企业出口经营服务的组织机构,加强中国商会的作用,与东盟各国商会建立广泛、密切、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举办促进经贸合作的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招商会、论坛,为企业提供商务信息和中介服务。
    3.加强西南省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
    首先要发挥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毗邻东盟国家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强其与东盟的经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如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商品交易会,建立中国-东盟工业园区等形式,发展双方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以广西与云南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中心,发挥其示范效应,促使东盟与其他西部省市开展合作,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助力。
    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
    成立自贸区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依赖程度将会加深,因此,应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建议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与优化,提高抗外部冲击能力。
    5.加强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较多的主动权
    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双方在高科技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运用、地震学、海洋科学和热带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并且应着力推动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流,如建立区域性文化交流基金会,鼓励双方国内年轻人到对方高等学校就读等,通过思想文化上的沟通来消除彼此的猜疑和误解,并且采取合适的方式同对方交流,宣传“中国机遇论”,减轻“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从而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增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此外,还应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大国的优势,积极就双方关心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尽量消除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争取较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 期.PP.4-8
[2] 冯赫.对我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南亚考察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期.PP.8-12
[3] 劭惟楠.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景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6期.PP.10-13
[4] 李阳,高媛.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投资市场环境比较分析.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2期.PP.20-24
[5] 尤安山.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PP.11-15
[6] 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版.PP.45-56
[7] 廖少康等.东盟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9月版.PP.89-97
[8] 贺晓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与利益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PP.70-75
[9] 聂德宁.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PP.83-89
[10] 刘光溪.互补性竞争论: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9月.PP.23-26
[11] 贺达等.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PP.66-70
[12] 赵春明,李丽红.论中国与东盟四国的产业结构及贸易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11期.PP.21-24
[13] 高成兴.走向经济合作新阶段.经济日报.2002年4月12日第10版.PP.8-11
[14] 赵春明,刘振林.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11期.PP.4-7
[15] 邢厚媛.10+1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  http://www.cnr.cn/home/column/caexpo/jmgc/200410290281.html
[16] 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正持续升温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xxfb/200502/20050200358133.html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带来五大机遇
http://www.ccpit-gi.org.cn/projects/thailand/ref/policy030610-1.html
[18]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
http://www.silkroad.org.cn/report/newsdetail.asp?code=M2005052004
[19] 刘曙光,竺彩华.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12期.PP.12-15
[20] 刘曙光.外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4期.PP.6-9
[21] 雷俊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规则的构建建议.东南亚纵横.2004年11期.PP.32-36
[22] 桑悟.东盟十国投资攻略.新商务.2004年5期.PP.56-58
[23] 柳岸林.中国与东盟投资环境的比较.东南亚.2004年3期.PP.34-37
[24] 梅冰.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中国金融.2003年17期.PP.21-24
[25] 孙建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关系分析.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2期.PP.12-14
[26] Zhaoyong,Zhang; Ow,Chin Hock. “Trade Interdependence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World development.Volume:24. Issue:1, January,1996. PP.155-170
[27] Kindra,G.S ; Strizzi,Nicolino ; Mansor,Norma . “The Role of Marketing in FDI Generation: Evidence from ASEAN Countries”. Inter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ume:7. Issue:4,August,1998. PP.399-421
[28] Karki,Shankar K ; Mann,Michael D ; Salehfar,Hosse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ASEA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nergy Policy. Volume:33. Issue:4,March,2005.PP.499-509
[29] Chirathivat,Suthiphand.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13. Issue:5,September-October,2002. PP.671-686
[30] Selover,David D.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nd Business Cycle Transmission in ASEA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ume:13. Issue:3,September,1999. PP.230-253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国际合作 |  收费标准 |    期刊订阅 | 交换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涉外律师网 技术支持:扬州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