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扩展,中国外贸已受鱼池之殃,以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44%。从商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损失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44%。
据中信保(即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处理信用纠纷478宗,涉及金额为1.1亿美元,其中美国涉及的金额为4978万美元,而去年第一季度总涉及金额为5000万美元,美国的是2037万美元。
另外,从商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损失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整个中国出口行业,并正在扩大中国外贸坏账。
坏账风险在加大
由于欧美银行普遍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很大的冲击,它们现在正在催缴海外进口买家的贷款资金,以充实银行资本金。
次贷危机终于开始影响到全球产业链的下游。
原因在于这些买家购买中国出口制造厂商货物时,都采用赊账形式,一般3个月结一次款。如果这些买家的资金出现短缺,给国内厂商造成坏账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而前文所述之3000亿元的外贸坏账还是一个保守估计,今年这一数字还要上升,中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一场巨大的财务危机,而这一危机可能波及上万家出口贸易企业。
据中信保上海分公司透露,今年仅在上海地区,接到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出口企业申报索赔的比例就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5%。
而且,今年以来,一些美国客户开始要求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并通过变相推迟支付货款以及节约仓储费用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
在一直研究外贸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看来,这并不是美国客商主动去赖账,而是受到了次贷危机的拖累,被动地卷入到了信用危机之中。
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步扩展为金融危机和信贷危机。由于陷入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不得不收紧银根,这对美国中小贸易商冲击非常大。在这类贸易企业中,相当部分类似“皮包”公司,往往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资金周转,一旦无法从银行贷款,就有可能拖延支付货款的时间甚至赖账。
5月5日,美联储公布4月份“高级贷款专员民意调查”(SLOOS)结果显示,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急剧紧缩,55%的银行表示收紧了对大型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显著高于上次调查时的30%。52%的银行表示进一步收紧了小型商业贷款标准。
今年第一季度中信保公司的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应引起中国对美出口企业的警惕。
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引发消费市场需求在不断减弱。美国今年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62.3,3月是64.5,去年9月为99.5,目前美国购买力下降到自1982年以来最低水平。资金周转和消费减弱双重压力,令美国商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商品对美出口普遍不理想。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份,中国出口增长21.5%,其中对美出口仅增长6.9%。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对美出口也仅增长6.3%,广东的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玩具对美出口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分别出口10.7亿美元、6.1亿美元和5.7亿美元,下降18.7%、11.4%和4.9%。
周世俭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可能延续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在美国市场不景气以及风险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在接美国订单时要非常慎重,千万别硬闯美国市场,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坏账。
避免坏账靠管理 一直以来,不少中国企业不愿意拓展内销市场而采取产品100%出口的策略,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国内经销商不能及时支付货款,使制造厂商资金周转压力比较大。而外销订单的货款则相对套现及时,尤其是欧美采购商在国际贸易中普遍有不错的口碑。然而,现在部分美国商人的信用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可靠。
从根本上讲,中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跑马圈地”的经营方式确实值得警醒。一些地方或企业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而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专家指出,企业过分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常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导致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呆账坏账增加、利润下降。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业绩考核,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利润这一最主要的目标。
在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对此重视不够。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促销,选择的结算方式对收款不利。采取汇付、托收的结算方式时,以商业信用为依据,风险比信用证业务下的银行信用大。经过调查,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在外贸活动中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而赊销业务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一般商品交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间的借贷行为。当企业开展赊销业务时,实质上是企业将资本借贷给对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玉杰博士认为,问题出在对外方的资信情况没有认真调查,付款方式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能够采取有效手段催取货款,自己没有严格履行合同导致纠纷等。
据悉,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外贸企业大量采用信用结算的方式出口货物。虽然促使出口额大幅上升,也带来了大量逾期应收账款,有的企业的坏账率甚至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企业平均0.25%~0.5%的水平。
普遍而言,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约为5%,每年的损失在400亿美元左右,损失率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0到20倍,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的确,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问题是造成拖欠款的重要原因,一些中国的出口企业,多以赊销方式进行交易,对客户情况不了解,而且数额还比较大,问题出在国内公司的内部管理上。
同时,由于国内债权人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很大部分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
境外欠债表面的症结是结算方式,但真正的差距是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的落后。
其实信用销售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企业把产品赊销给了谁,又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内部管理来防范和化解风险?真正的风险就在企业自身,在企业内部。如果将销售部门比做前锋,财务部门比做后卫,而守门员又是谁呢?一支没有守门员的球队获胜的几率有多大?没有信用管理来把好企业的大门,遭遇欠款,特别是恶意欠款,恐怕是迟早的事。
据一位家电企业的负责人说,曾经有一个美国经销商,向中国的家电企业开出三个贸易条件:必须货到付款,而且3个月之后付款;如不能销售,则要无条件退货;如果双方产生纠纷,以美国的法律裁定。这一例子表明,国外某些企业企图利用中国企业急于出口但国际经验不足的弱点,置国内企业于不利地位。
这一问题在其他新兴的出口领域也存在。
更要紧的是,由于经营的压力,一些美国客商开始试图将一些资金压力转移给中国厂商。2008年以来,无论是华交会或是广交会,都有一些美国采购商向中国出口厂商提出延长支付货款期限的要求,希望延长到120天甚至180天。就一般而言,进口商在拿到提货单后需要在30天内支付货款。
而这算是外贸史上最苛刻的条件,极易引发坏账。
投保和及时追讨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3年后,境内所有企业都将自动拥有进出口权,即进出口权完全放开。
事实上,现在所有中国企业都可自行出口,而这有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海外拖欠款。一些国内企业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人才,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其中蕴含的风险相当大。
有关企业的“追收实践”表明,账款逾期在半年以内,收回的成功率是57.8%;一年之后,成功率会锐减为26.6%;两年之后,成功率则只有13.6%了。
面对逾期的应收账款,企业一般可通过四种方法来应对:一是通过打电话、发传真等,依靠双方的诚信协商解决;二是委托信用管理公司或当地律师行来做,信用管理公司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专业程度高、与当地公司合作等优势;三是通过仲裁,依靠专家裁定,形成具有制约力的裁定;四是诉讼。
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在20%~30%之间或者更高。但在我国,2002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额仅为27.5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不到2%;到2003年支持的出口额跃升为57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超过3%;2004年支持的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刚刚突破5%。也就是说,目前我国95%的出口均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然,企业也有苦衷。因为近几年来,出口企业正经历人民币升值加速、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以及宏观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利润日益菲薄,如果再购买出口保险,就会无钱可赚。
同时,笔者呼吁,国内金融机构应尽快到境外对中国产品的销售环节提供金融支撑。比如在印尼,汽车、摩托车的销售都是采取按揭或分期付款的形式。但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到国外去设立分支机构,还困难重重。
编辑(编纂): 上海涉外律师网
上海涉外律师网定期、不定期的选取一些质量较高的相关法律论文、调研成果、法制报道在本网站发布。考虑到绝大多数网站浏览者不具有法律教育背景,为了浏览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文章,我们会对部分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进行适当编辑,包括文字修改或文章机构的调整,使发布的文章通俗易懂。在发布前,我们一般会取得著作权人的口头或书面授权。对于部分文章因与作者难以取得联系未取得作者授权而在网站发布的,我们承诺一经作者指出,我们将立即删除;给作者造成损失的,我们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