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研究

中国民企的第二桶金在非洲

1970-01-01 08:33:27


 
  
 
  5日下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48个国家的41位首脑级人物出席了论坛,盛况空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年至2009年)》以及在论坛期间,11家中方企业与非洲国家企业签订的14个约1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等等,都在昭示着中国在非洲所担当的新角色。

  非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切都在眼前。

  10月30日,也就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前夕,中国中土集团公司与尼日利亚政府签署金额为83亿美元的铁路现代化改造项目协议。这项工程将为5万名尼日利亚人带来工作机会。

  据了解,截止到2000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已达60.2亿美元,设立的企业有800多家。中国已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国目前在非洲承包的工程涉及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铁路等多项领域。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25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出口110亿美元,从非进口14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51%。据权威人士预计:2006年中非贸易额将突破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8亿多人口的广阔非洲,在中国与非洲之间有着彼此利益诉求。外电发表文章说,中国有低价的纺织品和电子产品,200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供应商,位居法国和德国之前。中国对石油、矿产和木材有着巨大的需求,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非洲第二大客户。非洲主要从中国进口纺织品、鞋、电视机、摩托车,如今也急需中国的汽车和飞机。非洲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更广阔的空间。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将会持续很长时期。

  目前中国已有国有大型的公司在非洲有很好的商业活动,同时国内一些先行的民营大企业也进入了非洲,如华为和中兴公司,而且已取得很好的商业成功模式。

  客观地说,中国投资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了一些人的生活水平,而作为回报,中国获得了经济扩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新兴企业所需要的新市场。

  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有3亿人摆脱了贫困,外电评价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为撒哈拉以南仍在努力寻找脱贫之路的6亿非洲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获取和创造财富的路径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格外关注。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中国人创造财富的历史。人们还应该清楚地记得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对“万元户”的理想是多么渴望。而今也就是一瞬,民本的力量,使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就富了。当年还是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十几年,二十几年后,成为几十亿、上百亿的民营企业家,在中国,这样的财富故事很多很多。

  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掘到的,其中民营企业家所付出的艰辛,一切都可以说仍还历历在目。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洲市场的青睐,大有一种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掘到第一桶金的感觉。

  前一段时间,全国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去非洲考察,无论是传化集团的董事长徐冠巨,还是唐山曙光水泥集团的董事长张春来,他们从非洲回来后都表达了上述的感触,而且面对非洲的市场他们都有一些兴奋不已。张春来说:“在国内能卖200元的水泥,在非洲就能卖到2000元。”据了解,张春来在马达加斯加将投资6.5亿元兴建生产水泥项目,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将迎来企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其实,在此前,早已有一些民营企业到非洲去发展、去淘金。保定的刘建军把保定村的中国农村模式移植到非洲,并在当地投资落户。

  中国的民营企业已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独特魅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寻求着适合自己企业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市场”。应该说,针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是要把产品卖出去,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中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非洲可以说正好满足了中国民营企业家诸多新的所求―――市场和能源。非洲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实现“走出去”中的首选地之一。

  非洲,正是中国民营企业获得第二桶金的来源地。(张志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