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08:33:27
王善昆(音译)来自中国江苏省,于2000年来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与很多在肯尼亚的中国人一样,王是持为期3个月的旅行签证,以考察商业机会的名义来到此地的。后来,他留了下来,创办了东方发展集团(Dong Fang Development),拥有两家纺织品商店、一家室内装饰商店、一家建材商店和汽车零售店。在内罗毕,王一共雇佣了70多名工人。
在这70人当中,既有肯尼亚人也有中国人。王说:“中国和肯尼亚是好朋友。在这里做生意比在中国容易。我进口很多东西,这里没有工厂,什么都要进口。”他用不流利的英语说。如今他的全家都住在内罗毕,王每年回中国两次。他说:“如果生意做得好,也许会长期留下来。”
并不只有王才这样。有3000~5000名中国大陆人士居住在肯尼亚。如果算上未登记在案的以及出生在国外的中国人,这个数字会上升至1万。此外,从事旅行和贸易的人数也不断上升,去年,有1.4万名中国人到肯尼亚旅行,比2005年的1万人大幅增加。
1996年,中国人对肯尼亚还没有什么兴趣。11年前,肯尼亚很少有中国人,内罗毕只有一家中国餐馆——上海餐馆。现在,内罗毕的中餐馆已增至40来家。
中国人在肯尼亚做什么?普通中国人为什么要迁居至肯尼亚?2000年,袁鸣宇(音译)来到肯尼亚时是想寻找机会。在去肯尼亚之前,袁在一家超市工作,现在,她拥有一个汽车修理中心。“之前,我白天在修车厂工作,晚上要料理餐馆,实在太累了,所以我把餐馆转让给我最好的朋友。”袁说。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谭武(音译)带着妻子和女儿也来到肯尼亚。谭一家辛辛苦苦地经营着一家中国餐馆。他担心女儿快要忘了中文,他们已经有5年没有回国。
尽管海外生活不确定,但很多中国人已成功地把“中国”带到了非洲。在内罗毕,花2600美元买一个卫星天线,就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如果你觉得价钱太贵,肯尼亚国家广播电台和公民电视台,每天都会转播两小时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这里不仅有中国的娱乐设施,而且很多消费品上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就像在北京的街头,这里能买到便宜的新鲜水果蔬菜。此外,肯尼亚也生产茶叶,有高温多雨的赤道气候、数不尽数的中国餐馆,中国人已把肯尼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家乡。
不过,海外生活也并不是完美无缺。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抱怨中国人的企业抢走了就业岗位。肯尼亚记者哈米斯说:“中国人是经销商、零售商、生产商。中国产品比肯尼亚产品便宜,他们在所有项目上都占有优势。”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商人,还有的是医生、非政府组织及教会工作人员、新闻记者以及教师。有一些人在内罗毕大学的孔子学院工作,这是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
肯尼亚贸易商也去中国考察。拥有一家旅行装备公司的约翰·勒德瓦先生说:“肯尼亚以前一直从迪拜进口商品。现在我们从中国进口,因为迪拜的商品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的。”
但对于研究中肯关系史的学者们而言,中国人在肯尼亚经商的时间可追溯至1405年,那一年,中国商人第一次抵达肯尼亚马林迪。
(肯尼亚《东非标准报》7月3日)
来源: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