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08:33:27
王 剑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大为好转,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逐步加强,俄罗斯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日趋旺盛,这为中俄两国发展蔬菜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两国唇齿相依蔬菜生产却天壤之别
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左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国。与我国唇齿相依的俄罗斯却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蔬菜供应常得不到满足。俄罗斯属于北温带及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不适合蔬菜栽培,一年只有3个月的蔬菜供应期,每年10月到来年7月,需要大量的反季节蔬菜。目前,俄罗斯年自产蔬菜1300万吨,每年从国外进口蔬菜约180万吨,据俄官方透露,俄罗斯蔬菜缺口在50%左右。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蔬菜产量丰富,品种齐全,加上大棚栽培技术广泛应用,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在俄罗斯人喜欢的蔬菜品种中,很多都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很多口岸都是陆路接壤,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也为我国向俄运输蔬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大约58000万吨,是俄罗斯年产量的44.6倍,考虑到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俄罗斯的8倍,俄罗斯人均蔬菜占有量仅相当于我国人均的18%。从出口创汇上看,继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后,俄罗斯是我国蔬菜出口创汇第六大国家。2006年,我国蔬菜出口量大约是732.5万吨,出口创汇54.24亿美元,其中对俄罗斯出口54.98万吨,同比增长16.14%,创汇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06%。但和我国蔬菜出口总量相比,对俄出口蔬菜量只占我国出口总量4%左右。可见,我国对俄蔬菜出口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圆葱、番茄、马铃薯是出口俄罗斯的主要蔬菜品种
目前,俄罗斯蔬菜主要从欧盟、中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进口,从我国进口蔬菜大约占其进口蔬菜总量的30.5%,我国蔬菜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由于蔬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国际化经营难度大,要打入俄罗斯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分布推进。多年来,对日本出口蔬菜量在我国出口蔬菜总量中一直保持第一,大葱、大蒜等代表中国蔬菜品牌形象的品种,对开拓和稳定日本市场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从对日出口经验看,要扩大我国蔬菜出口,首先应大力发挥优势产品的示范作用,强化品牌竞争力。
要选择我国出口俄罗斯的蔬菜品牌品种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广泛的消费市场。俄罗斯人消费的几个主要蔬菜品种为甘蓝、番茄、圆葱和马铃薯。二要是我国的优势品种。据内蒙古满洲里口岸的统计数字,这些年来我国出口俄罗斯蔬菜的前三甲为圆葱、番茄、马铃薯。此外,出口俄罗斯的蔬菜应该适合俄罗斯人的口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产的“苹果洋葱”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在绥芬河口岸被俄罗斯采购商以每公斤高出其他同类品种1倍的价全部收购。因此我们应在优势生产区加快发展这些产品,让我国这些具有优势的产品获得俄罗斯人的喜爱。由这些优势产品发挥示范作用,让俄罗斯人对我国出口的蔬菜产生品牌认知,逐步扩大出口量,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更多地进入俄罗斯市场。
市场途径多样中俄蔬菜贸易在继续升温
中国蔬菜打入俄罗斯市场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中俄边境口岸地区建立现代化、大规模的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或批发中心,直接向俄方供应。基地的建立和扩展是开展对俄贸易的基础,为实施订单销售、有计划组织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使中俄农产品贸易向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立完善了露地蔬菜、棚室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建成了对俄农产品露地蔬菜出口基地25万亩,以种植甘蓝、圆葱、胡萝卜为主,棚室蔬菜出口基地1万亩左右,以种植番茄、黄瓜、青椒为主。牡丹江双合中俄蔬菜果品集散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对俄农产品出口批发市场,经营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交易量达7.5亿公斤,其中50%对俄出口。此外,内蒙古满洲里东湖区蔬菜种植出口基地、新粮果菜出口基地等也利用满洲里的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初步形成了内地种植、口岸基地中转出口、境外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开辟出对俄蔬菜出口的“绿色通道”。
在鼓励各方面加强对俄农产品贸易的同时,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做好对外交涉工作,外事、边检、外贸、农业等部门应密切合作,解决对俄农业经贸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考虑与俄方海关检疫部门协商,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对蔬菜生产基地实行产地检疫,检疫合格的产品在口岸免检直接过关,缩短通关时间,保持地产蔬菜的新鲜优势。还可以与俄罗斯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签订贸易协议,或者利用地方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和其他合作平台,发挥中俄农业投资促进会和贸易洽谈会、展销会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农产品出口机会。今年6月和10月,农业部将在莫斯科分别举办中俄农业投资合作促进会和中俄农业合作前景论坛,通过交流,不断扩大两国在农业领域包括蔬菜领域的合作范围。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