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研究

海外投资:从绿地投资到跨国并购

1970-01-01 08:33:27

邢厚媛


    时光荏苒,加人世贸组织三年,过渡期过半,我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国内市场更加开放的同时,顺应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潮流,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对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绿地投资到较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中国拥有世界100强跨国公司,在这一年从梦想变为现实。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复苏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好转,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复苏迹象。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尽管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再次下降,但是流出量有所增加,意味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2004年已经开始复苏。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004年前4个月,全球股权交易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0%。主要投资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在2004年呈现继续上升势头。外国直接投资的回升将进一步促进国际生产,使得61000家跨国公司及其所属的90万个分支机构以及加之7万亿美元的投资存量更具活力。

    在地域分布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720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流入额的31%,这一比重比2003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比2003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外资总额增长了9%。其中有11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另外8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有所下降。其中流人非洲的外资增长了28%,达到150亿美元;流人拉美的外资为500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了10亿美元;流入包括俄罗斯、捷克、波兰、匈牙利在内的中东欧地区的外资从2003年的310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10亿美元,其中流人俄罗斯的外资从2003年的35亿美元骤降到11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的外资比2003年下降了25%,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的外资仅有300亿美元。欧盟成员中的英国和德国的外资流入量也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是从流出量分析,源自法国和英国的外资分别增长了1 6%和57%。由于从总公司向海外分支机构的贷款大幅度减少,从德国流出的外资下降了70%。从日本流出的外资也比2003年减少了11%。

    从行业分布分析,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明显趋势是转向服务业。由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发展服务领域的需求大增,对提升各服务部门的效率和生产力重要陛的认识不断增强,以及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放松了对服务业外资的管制,极大地促进了服务部门外资的快速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显示,在全球外资流入的总存量中,服务业占据了60%,达到
44000亿美元,而10年前,这一比重仅有不足50%,说明近年来外资流入中服务业的比重持续快速提升。在外资转向服务业的同时,服务业外资的部门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金融和贸易等传统的外资集中的服务部门已经被新的热点部门所取代,电力(发电和电力输送)、电信和水务以及各种商业服务部门的外资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电信、仓储和运输服务部门的外资存量在过去10年间从290亿美元猛增到4760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以上。在商务服务部门的外资也从1250亿美元增长到11000亿美元。

    尽管如此,外资在不同地区的行业分布依然大不相同。自然资源开发领域的外资迅速增加,是非洲地区外资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服务业对外投资迅速减少,则使得源自日本的外资大幅下降。

    总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当四分之三以上的公司和五分之四以上的投资专家对未来三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表示乐观的时候,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显示出恢复性增长的迹象。



我国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突破

    面对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新的突破,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从绿地投资走向较大规模跨国并购的跃进,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增长

    继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8.5亿美元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呈现较快增长势头。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6亿美元,其中货币投资11.6亿美元,占91.89%;实物投资0.69亿美元,占5.42;其他投资O.34亿美元,占2.69%(见图1)。到2004年10月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7.5亿美元。

地区和行业结构呈现新格局

    按地区分布,前三季度我国企业在亚洲的投资为50044万美元,占39.72%,其中在东盟的投资达到4146万美元。在非洲的投资为5453万美元,其中南非继续成为我国在非洲最大的投资目标国,达到1559万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国际避税港的利用程度加深,拉美首次超过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洲际市场,对拉美的投资达到59842万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的47.5%,其中在开曼群岛投资54221万美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4442万美元。对欧洲的投资为7790万美元,其中在俄罗斯的投资为2342万美元,在德国的投资1989万美元,在法国的投资达到965万美元。在北美洲的投资为2632万美元,其中在美国的投资为2521万美元。在大洋洲的投资为616万美元(见图2)。从而使得开曼群岛、香港特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俄罗斯、德国、南非、新加坡、日本和法国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10个目的地(见表1)。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开发业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对外投资迅速增加,占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领域中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我国在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代表处在内的商业分销领域的对外投资,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约五分之一。我国企业在石油等自然资源开发领域和工业生产领域的投资,也有显著增长。

从绿地投资走向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快捷方式。自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是一个重要的、可以影响FDI全局的投资方式。近年来,正是由于跨国并购的急剧减少导致了全球FDI流人量的下降。我国是国际直接投资舞台的后来者。曾几何时,跨国并购还仅仅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专利,中国企业只能望而生畏。进人2l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并购和股权置换,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以收购的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5.1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1 8%,凸显了战略性投资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途径。2004年,我国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美国知名跨国公司IBM个人电脑全球业务,震惊了全世界,还有一些不同规模的国内企业以收购的方式进入欧美投资市场,不仅说明跨国并购继续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且标志着我国对外投资的方式,已经从绿地投资走向较大规模的跨国并购。这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多元所有制企业跨国经营,集团企业担纲主力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末,我国(不含台港澳)共有2000多家国内各类投资主体在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突出,因而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占据了绝对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更加激发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热情,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主体按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占43%,有限责任公司占22%,股份有限公司占11%,私营企业占10%,包括港澳台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占7%,股份合作企业占4%,集体企业占2%,联营企业占l%(见图3)。2004年,对外投资主体中的这种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私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主体中崭露头角,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上升势头。伴随中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的形成,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日益改善的成长环境,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技术创新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以来,为了贯彻中央关于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精神,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中国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减少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向地方政府下放审批权限,在促进、保护和管理政策上给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03年当年,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0.4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私营企业“走出去”,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浙江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已经形成浓郁的外向型经济氛围,并且成为当地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调查发现,在未来3—5年内计划开展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占据了受访企业70%以上。

政府的宏观政策促进加强

    如果说企业的上佳表现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枝盛开的红花,那么政府的宏观政策促进,则是衬托这枝鲜花的绿叶,给鲜花输送不断的养分。适应全球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大势所趋,更适应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004年,根据国务院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业务主管部门——商务部进一步放宽了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核准
制度,不仅大大简化了核准手续,缩短了审批的时间,而且下放了核准的权限,突出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方面的主权地位。

    另一方面,为了给予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提供市场导向,商务部会同外交部,向社会发布了6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需求导向,极大地加深了企业对境外投资市场环境的了解,减少了投资的盲目性和前期市场调研成本。在此基础上,商务部将对外投资核准过程中的关注重点从过去重视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转向重点把握投资环境、风险预警以及双边经贸关系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色彩的政策规定,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期成本。  

    今后商务部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的鼓励性政策,即建立和完善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营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工程。进一步弱化政府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行政审批职能,进一步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充实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推动企业将“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贸易、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带资承包和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在境外承揽大型的资源合作项目和承包工程项目。

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对外投资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尤其是2003和2004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引领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国家各项政策的协调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挤占国际市场成为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否则我们的市场空间就会愈益狭小,我国的经济安全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因此,贯彻“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就是要实现由“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向“以投资换资源、换市场”的重大战略转移,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能够总揽全局,开拓思路,构建战略发展体系、政策促进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内外一致、横向协调、政企分开的“走出去”战略发展格局。要求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各项政策要相互协调一致。目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管理和促进涉及到若干政府部门,但现有各项政策的协调性较差,各自的政策相互抵触,部门政策的效应甚至抵消,工作方向和工作机制上相互掣肘,导致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不一致,效率低下。有的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对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进行不正确的演绎,违反行政许可法。这种局面持续下去,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和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了增强政府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各部门应恪守职责,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严格区分,管理到位但不越位,根除部门利益的弊端,形成目标一致的工作机制,齐心合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加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管理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类企业的规模参差不齐。这些差异导致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发展水平上,相去甚远。国内多数企业都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愿望,但是对于本企业是否该“走出去”和如何“走出去”却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必须澄清。一些企业甚至学界常常提出疑问,中央为何要求企业“走出去”。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中央政府并未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走出去”,只是提倡和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而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相应的资金、人才条件的企业就不该也不能“走出去”。

    其次,企业的跨国经营要量力而行,而且要有战略规划。企业接近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和多个发展阶段。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规律是先出口、后投资。对外投资必须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且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一定要成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跨国经营战略须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进行调整。要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第三,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须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要突出集团总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海外各子公司之间横向协作而非自相残杀。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总公司及其子公司之间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国内外垂直一体化生产和经营。公司总部对海外企业实行成果管理。海外企业须在公司总部的战略指导下,依照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进行生产经营,实现属地化管理,作为母体企业的利润制造中心而发挥作用。

    总之,当企业的摊子铺得太大时,一定要有控制力,高效的企业战略控制力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的一点。

力求并购的全面成功

    我们正沉浸在联想成功收购IBM的喜悦之中,但是也不能忘记德隆收购德国支线飞机制造商仙童多尼尔公司的沉痛教训。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的时候,我们需要提醒的是,要积极而谨慎地并购,更要注重并购后的产业重组,争取良性运营,力求并购的全面成功。

    首先,并购需要具备内外条件。近年来,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欧美特别是德国一些老牌企业运营每况愈下,需要外资注入以盘活现有资产。这种国际市场环境,对于急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但需要看到,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跨国并购需要具备内外条件。国内企业既要对目标企业与本企业的产业融合性、互补性和竞争力有清楚的分析,又要对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认识。通常,收购一个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所需资金是有限的,但是要盘活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投入往往是收购价的数倍,甚至更多。因此,国内企业必须有重组的资金供应。还有,在西方,外资并购企业通常不允许解雇员工,不允许剥离不良资产。这对于收购方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是否收购一个企业,需要大量认真细致的评估工作,要借助于信誉好的国际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可行性研究。

    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企业利益体现国家利益。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做海外投资并购决策时,往往片面地以为,只要企业的跨国并购符合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就可以不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并购之中万一出现问题,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恰恰是这样的错误理念,导致了部分企业的盲目决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强调指出,企业是经济实体,一切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要把国家利益体现在企业的利益之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成功收购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欲想扭亏为盈,获得并购后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全面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须艰难求索。正如联想并购IBM后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样,并购以后,企业如何进行资源重组?如何留住高端客户?如何稳定员工队
伍?这是每个企业跨国并购以后都须正面解答的问题。对于联想,在资源重组方面,难度较小,因为IBM和联想在产业链条、品牌以及客户群体方面具有互补性,因而资源重组的成本会很低,而困重组产生的资源共享及其带来的利益至多可能是很多企业所望尘莫及的。由于IBM是世界PC机的标志性品牌,其消费者基本为高端客户。留住这一群体的关键在于联想所拥有、所生产的lBM电脑是否依然在质量和性能上可靠?而能否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所以关键在人,在于新的老板是否善于运用“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在于换了老板的IBM员工是否比此前更加敬业。

    诚然,由联想集团并购IBM所能产生的联想还有许多许多,新IBM在今后的经营当中还会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局面,让我们怀着良好的祝愿关注IBM的发展,对联想集团新掌门人的非凡才干拭目以待。

    联想集团的收购和正在酝酿之中的更多的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使2004年成为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结束的时候,让我们衷心地祝愿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更大的成功,祝愿我国拥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的行列!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信息来源:WTO经济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