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研究

实现外向型经济跳跃式发展

1970-01-01 08:33:27

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 武铁军

20061211,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纪念日。5年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承诺,有言必信,有诺必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青岛市政府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应对入世以来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辖七区五市,总人口741万。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将在这里举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众多的知名企业品牌、日益发展的北方大港、独具优势的海洋科研,奠定了青岛在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地位。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同时,它又是一个港口城市、奥运城市,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区域之一。200611月,青岛被世界银行评为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鉴于青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加快青岛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青岛市切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尽快发展成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龙头。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繁荣青岛”的奋斗目标:把青岛建设成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

 

围绕实现“全国重点中心城市”的目标,要着力建设好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和五个中心。一是在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领域,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二是全面建成六大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要成为世界级信息家电、通讯产品基地。石化产业集群力争3年内骨干项目基本竣工投产。汽车产业集群力争迅速提高生产能力,并实现汽车零部件以及机车车辆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造船产业集群要突出发展特种专业船舶、豪华游艇、船舶维修等核心产业。港口产业集群要加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使以港口运输、港务机械制造等为核心行业的港口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尽快形成五大区域性中心,即区域性航运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围绕实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要加快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港口经济,把青岛港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中转枢纽港,并大力发展港口相关产业,使整个城市跻身国际重要港口城市行列。海洋经济,大幅提高海洋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使青岛成为世界闻名的“海洋科技产业域”。旅游经济,突出“山、海、城”特色,坚持高档次、高效益地开发景点旅游及专项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把青岛建设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入世以来,青岛外经贸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突出重点、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增强合力、提升水平”这一主线,实现了外向型经济跳跃式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在青岛创建名城的进程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

 

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注重进出口平衡

 

20061-11月,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1.7亿美元,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突破365亿美元,是2001年的3倍,平均每天进出口额达l亿美元。其中,出口214亿美元,进口151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00%和188%。今年以来,我市外贸进口增幅一直维持在20%以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一位,单月进口在8月份达到15.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科技兴贸战略与品牌兴贸工程并举,实施品牌经济与自主创新互动,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

 

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7年度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中,我市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金王、青啤、即发、喜盈门、泰发、中粮花生等9企业入选。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壮大出口队伍

 

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贸易伙伴已拓展到210个国家和地区。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2005年我市民营企业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2006年民营企业成为拉动我市外贸增长的生力军,预计2006年出口增幅将超过60%,比全市平均增幅高近40个百分点,占全市净增量的30%左右。金王、源丰、良木、欧美进出口等一批民营出口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内外贸并重,取得了企业效益和规模的双增长。

 

冷静应对贸易摩擦,积极引导企业依法维权

 

面对不断涌现的“两反一保”案件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市大力加强中央、地方、行业组织和企业“四体联动”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研究,定期发布出口预警信息,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建立长效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和培训机制入手,积极有效应对各类贸易摩擦,最大限度的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增长

 

2001-2005年,我市实际完成直接利用外资136.63亿美元,是“九五”总额的3倍多,年均递增23%以上。2005年我市实际完成直接利用外资36.56亿美元,是“九五”末的2.3倍。20061-10月份,我市批准外资项目1153个,实际利用外资3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7.43%。

 

大项目集聚效应明星

 

截至200610月,共有78家世界500强在我市投资154个项目,占山东省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汽车、造船等六大产业集群领域引进l4个过亿美元大项目。20061-10月份,全市批准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30个,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68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1.06%。

 

外商投资服务业增速迅猛

 

20061-10月份,全市批准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300多个,实际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连续6个月增幅保持在70%以上,成为我市今年利用外资的最大亮点。外商投资服务业项目涵盖金融、保险、物流等领域。渣打银行青岛分行也于今年1211日正式开业,青岛成为山东省外资银行最集中的地区。

 

扎实推进“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合作步伐稳健

 

对外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2001-2005年,全市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9.5亿美元,完成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7.5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总额的2.6倍和2.5倍,年均分别递增27.7%和27.9%;预计2006年全年完成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3.9亿美元、营业额3.5亿美元,均首次突破3亿美元。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5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和软件企业“走出去”都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占我市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50%以上,其中2005年我市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1个,占总项目数的73.2%。

 

境外经贸合作区成功启动

 

海尔-鲁巴经济区作为我国在境外正式挂牌的第一个经贸合作区,经商务部批准,于20061126正式揭牌。青岛成为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准设立境外合作园区的城市。

 

    进入入世后过渡期以来,我市在获得更大开放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此,我们将继续秉承“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在新的长征中,全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青岛,为推动外经贸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信息来源:《WTO经济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