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研究

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1970-01-01 08:33:27

 

[作 者:袁波]

  一、我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10几年来,东盟一直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日本、美国与香港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往来对象。尤其在2001年我国与东盟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之后,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都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0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我国出口增长38.2%,达到306.34亿美元;从东盟进口401.01亿美元,也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截至2004年底,东盟在我国投资项目24297项,占我国吸引外资项目总额的4.77%,合同外资金额为723.23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0%,实际利用金额353.54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29%。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在东盟10国的投资项目达947个,中方投资11.6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70%。

  (一)双边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0年的66.91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1058.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81%,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5.80%增至2004年的9.17%,2004年对我国外贸的贡献率达到8.14%。

  2004年,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其中,我国向东盟出口增势喜人,达到429.02亿美元,同比增长38.7%;从东盟的进口额增速虽然有了回落,但是依然保持了33.1%的较高水平,达到629.78亿美元。我国与原东盟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贸易额增至970.97亿美元,同1999年的251.7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近三倍,但仍占当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91.70%。在东盟新五国中,与越南的贸易关系发展较快。1999年,中越贸易额仅为13.18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67.43亿美元,增长了4.12倍。

  (二)东盟对我国投资再创新高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对我国投资一度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东盟在CAFTA框架下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东盟对我国的投资出现了新的增长势头。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新增投资项目都在1200个以上,2004年新增项目数再创新高,达到2438个;新增合同外资金额也保持了年均33.50%的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33.7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80.26亿美元,这说明东盟国家对我国投资意向非常强烈。

  东盟对我国投资集中于原东盟五国。截至2004年底,上述五国对我国投资项目占东盟对我国投资项目的96%左右,合同外资金额占9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99%左右。而在原东盟五国中,对我国投资最多的则是新加坡,截至2004年底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则都占七成左右。从2004年的新增投资来看,虽然集中于原东盟五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东盟新五国对我国投资有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尤其是文莱,2004年对我国新增投资项目达到239个,占东盟对我国投资项目数的9.80%,同比增长85.27%;合同新资金额为5.49亿美元,占东盟对我国合同新资总额的6.84%,同比增长126.43%;实际利用新资金额为0.96亿美元,同比增长82.60%。

  (三)我国对东盟投资与合作出现新进展

  在东盟对我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新的进展。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对东盟新增投资项目为90个,同比增长38.46%,新增投资额为2.24亿美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6.02%。虽然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相比,我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少,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累计数上看,对东盟投资国家以泰国、柬埔寨和印尼为主,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上述三国的投资额分别为2.92亿美元、2.6亿美元和1.95亿美元,合计在我国对东盟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六成。此外,对新加坡和越南的投资额也较多,都超出了1亿美元。

  此外,近年来,我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进展也很顺利。2004年,我国在东盟国家新签合同2650个,合同金额44.21美元,在我国公司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额中比重为15.96%;完成营业额27.95亿美元,占我国公司完成营业总额的13.08%。以新签合同额来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最多的东盟国家是新加坡、印尼、缅甸和越南,2004年合同额分别为12.25亿美元、9.23亿美元、6.25亿美元和4.59亿美元,合计占比超过70%。

  去年年底我国与东盟正式签订了CAFT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今年已经正式启动了降税过程,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的谈判也会提上日程,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也将面临新的契机,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潜力。

  二、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新的机遇

  在目前我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开拓东盟市场面临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的大国风范为开拓东盟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97年以来,东盟国家先后遭受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非典、海啸等多种危机。在每次危机中,我国都表现出大国的风范,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从而在东盟国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2002年底,我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表示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目前,东盟国家对我国的疑虑和担心正在消除,对我国的认同感逐渐加强,从而为我国企业在东盟市场拓展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CAFTA的启动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自2002年CAFTA框架协议签订以来,自贸区的投资促进效应就已经得到了发挥,近两年双边投资项目与金额都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今年,CAFTA正式启动降税过程,双方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彼此的投资与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这对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而言是一个有利的契机。目前,CAFTA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预计到2010年自贸区人口将达到17亿,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这将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今年初东盟国家与我国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投资促进活动,以吸引我国企业赴东盟国家投资。如2月在汕头举行的中泰经贸合作发展论坛上,以及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马来西亚商务洽谈会上,泰国与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均表示将致力于吸引中国投资,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

  (三)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为走出去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包括TCL、华旗资讯、厦新手机、华为技术、中兴通信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市场占得先机,取得较好业绩。尤其是TCL,六年前就在越南设厂生产彩电,目前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六,在菲律宾市场占有百分之七;空调、冰箱、洗衣机、手机等产品也大举开拓东盟市场,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此外,华为三年前在泰国成立公司,现已成为泰国电信市场主流设备供应商之一,交换接入、移动、传输等产品均已在泰国实现规模应用,销售额累计达1.5亿美元。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我国企业拓展东盟国家的业务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四)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为开拓东盟市场形成了直接驱动力

  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形成了直接的驱动力。具体而言,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在原木、石油、天然气、煤、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东盟10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与潜力非常大。此外,中国沿海部分企业正面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等问题,东盟市场正是其转移生产基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首选地域。

  (五)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

  大部分东盟国家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加上当地的华人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基础较好。对我国企业来说,对东盟地区投资较海外其他地区更为便利。近几年,东盟国家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2004年,新加坡大华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瑞士国际经济发展秘书处等金融机构还联合设立了总额达21250万新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基金,用于扶持进行双边投资的中小企业。此外,东盟国家正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FTA的谈判,通过在当地投资,还可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各方面的情况都表明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正在趋向优化,从而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

  三、目前开拓东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开拓东盟市场均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在东盟市场投资规模的扩大。

  (一)投资金额较低,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额较低,处于起步状态。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在东盟10国的投资项目达947个,中方投资11.6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70%。目前,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对东盟的投资相比,我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少,未能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据东盟统计,1995~2003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0.29%,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此外,投资领域也存在重复现象,贸易和加工工业占主要地位,仍处于海外投资的初级阶段。

  (二)信息渠道不畅,对东盟市场缺乏了解

  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对一些落后国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缺乏。此外,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的建立也较为滞后,不能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情况缺乏了解,加大了其拓展东盟市场的难度。

  (三)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尤其在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内,竞争比较激烈。如我国与越南的纺织品就存在较强的竞争,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近的报告,越南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力仅次于中国,居亚洲第二。此外,东盟国家市场较为开放,我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必将面临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欧美企业的竞争压力。

  (四)资金不足,投资项目贷款困难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较多的前期市场开发费用。目前,民营中小企业是开拓东盟市场的主力军,但普遍都遇到资金短缺、投资项目贷款困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海外发展的瓶颈。

  (五)部分东盟国家政治环境恶化,影响投资信心

  2004年,部分东盟国家国内政治环境有所恶化,如缅甸国内军人、民盟和少数民族团体的矛盾和斗争仍在加剧;泰国南部地区暴力还在频频发生;印尼反恐形势也较为严峻;菲律宾政府军队与反政府武装的冲突不断,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打击了我国企业的投资信心。

  四、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为配合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市场研究,选取比较优势产业开拓东盟市场

  应加强对东盟各个国家的市场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有关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在国别和产业上作积极而谨慎的选择。应针对不同市场,选取不同的比较优势产业,做好可行性研究。着重加强同东盟国家在矿产、能源等资源性产业上的合作,充分利用东盟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双方产业合作的水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二)以点带面,通过边境省份搭建开拓东盟市场的桥头堡

  我国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与东盟国家毗邻,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应充分发挥这些边境省份的地缘优势,以点带面,搭建开拓东盟市场的桥头堡,如举办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促进会,加强道路枢纽、商贸中心建设,使其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开拓东盟市场的中心地带,带动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三)设立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针对目前企业对东盟市场、法律法规尚不了解的现状,应由政府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整合国内外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同时,加强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与东盟各国信息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扶持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与投资培训

  应尽快建立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如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周转贷款贴息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商业贷款贴息等。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信用担保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规避出口风险。此外,还应对重点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培训,组织不同类型的企业交流东盟市场投资经验。

  (五)加强双边谈判,促进服务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目前,在短期内同东盟整体达成服务贸易或投资自由化协定尚有难度,但同单个国家启动双边谈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积极加强同东盟单个国家的双边谈判,促进双边服务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