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研究

中国纺织业,积极出击

1970-01-01 08:33:27

[作 者:肖夏]

  从2005年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人们认识到,应当把中国纺织服装业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刚刚踏入WTO后过渡期的第一年,业内人士原以为世界纺织贸易配额制度的取消,全面实施一体化进程,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带来“春天”,但偏逢“闹事之秋”。盘点2005年中国纺织,可聚焦为三大看点:

  看点一: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以贸易救济措施的规则为主要形式,挑起纺织品贸易纠纷。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一方面,靠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以平抑国内高昂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出于保护本国衰退的纺织产业,进而维持地区经济、就业、国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充分利用中国入世承诺,实施纺织品保障措施,以及反倾销、各种技术性和环保性贸易壁垒采取的“双重标准”,对中国纺织品输入实施限制措施。尤其是美国,一年来多次滥用242条款,无端挑起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

  一些发展中国家同中国在纺织品方面的贸易摩擦也全面展开。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仅都是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而且大多经营中低端产品,出口市场与中国重叠,纺织出口产品均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的社会问题,为各国所重视。因此,面对着中国这一国际纺织服装业同档次的超强竞争对手,受到各方面的如此“厚爱”,也是理所当然。

  贸易摩擦逐步从纺织产品、出口企业等微观经济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围绕着纺织品贸易,纠纷不断,其背景凸显出美方一直抓住纺织品不放,正是妄图“以小见大”,通过在纺织品贸易上“说事”,以达到在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施压的目的。

  看点二:不要有幼稚看法

  欧、美是世界纺织服装消费的两大主要市场,如果认为中欧、中美均已达成协议,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从此畅通无阻,将是十分幼稚的。从法律层面看,2008年以后还有针对中国的“过渡期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即16条),可以继续实施到2013年;从制度层面看,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将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措施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从现实情况看,只要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没有回归理性,没有彻底改变简单粗放的增长模式,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在纺织品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好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把握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切不可因中欧、中美纺织品达成协议“小进则安”。中方需要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其次,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四年中,还从来没有单独享受过世贸成员应该享受的诉讼权利。考虑这个问题的主因,是在经过了2005年一年中风风雨雨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尤其是与美国的多轮角力,简单的贸易争端参合在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背景中,使中方不得不付出过多的政治代价。因此,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在经济层面上解决类似中美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同时,也为中方能够溶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而不被时时列入“另类”,影响中方的“和平发展”,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其三,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在2005年中欧第二轮解决滞压港口纺织品谈判时,尽管中方没有任何错误与责任,但中方顾及到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的利益,没有“得理不让人”,而是伸出援手,与欧盟采取各自承担超过配额的方式解决欧盟滞港难题,体现了双方“合作”、“共赢”的精神,存在着尽快解决危机的机制与能力。中方不仅在与欧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体现出良好的风范,更在解决贸易纠纷时采取差异化策略上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称道。

  其四,要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2005年中欧、中美的贸易摩擦中,谈判桌上唇枪舌战的自然是双方的谈判代表,而谈判桌外却隐含着利益集团的多方角力。尤其是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和行业集团不仅时时影响美国的谈判进程,甚至美代表团赴中国谈判时,美国的相关纺织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费随团,为美代表团充任技术咨询。更有甚者,美国国会议员中反映纺织业利益的影响力还相当强大,在影响美国“决策者”的力量中,友善的、对中国有份量的“经济大使”还不够多。因此,如何把中国纺织业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甚至财力上具备攻关、游说能力,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恐怕是在今后纺织品贸易纠纷上,坚持从多角度做工作的长期课题。

  看点三:积极采用新思维

  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使全球纺织品贸易格局面临洗牌、重组,新兴纺织品供应国应以更强优势进入全球供应链。中国目前被视为后配额时代的最大供应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成本、规模、质量以及产业配套等方面。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二是产业链完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三是投资增长,产品质量稳定,技术含量逐步提升;四是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由于总体上纺织业供应链长,上游技术开发和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中国仅在中下游生产制作上保持优势,具有相对性(加工环节)和局部性(中低端产品)的特点。因此要保持中国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国地位,并从纺织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及时调整中国纺织贸易和产业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是当务之急。

  第一,把握好纺织品出口与中国整体经贸发展关系,在理顺与欧美等主要纺织品消费国贸易关系的同时,积极鼓励开拓亚洲、非洲、拉美以及独联体市场。

  第二,提升以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继续为纺织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坚实的基础作用。

  第三,加速推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分散贸易风险,整合民间资本进行跨国贸易投资,利用相关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全球化运作。

  第四,帮助企业在主要进口国市场加强渠道、品牌建设,掌握零售、分销等环节的控制力。

  第五,理性看待当前的“特保措施”环境,运用市场化机制手段来设立出口门槛,把近期三年内配额管理视为客观上的历史机遇,合理限制低端加工贸易和低价产品的无序生产和出口,促进产业升级。

  2006年平稳增长为主色调

  据海关统计,2005年1-10月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971.5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超过2004年951亿美元的全年出口水平。同时,纺织全行业1-10月份实现利润总额50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1%,在全国39工业大类中,纺织业仍是全国新增利润最多的石油、煤炭、纺织、通用设备、农副产品加工类五大行业之一。预计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将达1200亿美元,增幅大约为25%左右,为2006年继续扩大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首先,欧美作为世界纺织服装消费的最大两个进口商,2004年占世界消费市场总额3974亿美元的73%。中国分别与欧盟、美国达成协议,为2006年创造了稳定、可预见的贸易环境。考虑到欧美在我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据的突出位置,2006年出口数量基本上已成定局,加之其它几个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如日本、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等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预计2006年总体出口增幅要小于2005年,平稳增长将成为2006年的主色调。

  其次,2006年由于实施新的配额制度,呈现出因中国纺织企业把目光集中瞄准欧美市场,势必造成出口指标“僧多粥少”的局部紧张,有望催生纺织业变局。为此,既要发挥市场调配作用,又要约束企业的市场冲动,实现产业提升与自我调整,国家政策的引导能否发挥足够的效力,已成为相关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最后,由于纺织行业就业人口庞大,中小企业偏多,中低端产品作为出口的主打产品,将仍会维持相当一段时期。尤其纺织业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缩影,它在市场自由竞争中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目前正进入关键的转折点上。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在逆境中开好局、起好步,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健康稳步发展夯实基础。

商务部 《中国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