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08:33:30
信息来源: 国际商报 内容分类: 调研
商务部日前发布了一季度对外投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数据的背后,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风雨兼程的脚步,更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重大转折的风向标,外向国际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参与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动力。
今年1-3月份,我国境内各类企业共对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95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的445家增长115%;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7亿美元增长了103.3%。纵观2006年-2010年一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同比增长速度上看,总体呈现出一个以2008年的增速为中轴的“W”字型,且增速呈下行波动的态势;但是从投资额看,则显现出以2008年为界限的两个增长波,且呈现上升的态势。促成2008年一季度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的是中国铝业收购力拓12%股权的140亿美元对外投资,反映出金融危机一触即发背景下我国企业抓住了西方企业重组带来的难得机遇,更说明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数小、易受大项目影响出现波动的现状。
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远远不能决定全年对外投资的规模,但是依然对全年对外投资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从图2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9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受当年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还是很大,至少前三年的数据呈正相关关系。
2010年一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主要流向中国香港、巴西、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凭借其国际商务信息、国际化人才、国际资本主要集散地的优势,一直是中国大陆企业境外投资的桥头堡,也是迄今我国内地企业境外投资最大的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以来,我国企业在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矿产资源和制造业领域展开大规模投资和并购,使得这两个国家成为过去几个月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进而也带动了我国对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
从投资的行业构成看,今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延续了以往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领域,近九成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业。对比以往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可以发现,商务服务业长期占据对外投资最大行业的位置,采矿业和制造业则交替列在第二和第三位。
从投资方式分析,跨国并购延续了过去2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瞩目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今年一季度,在采矿业、制造业、广义IT业、服务业和清洁技术行业,我国企业都有成功的海外并购收获。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成为今年一度独跨国并购的新亮点,汉龙集团以2.00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51.0%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民营企业在澳洲的最大收购项目。另一个吸人眼球的重大海外并购案则是吉利汽车公司对沃尔沃的全面收购。
跨国并购的“时间窗口”转向了欧洲
对于我国企业日益增多的海外并购,坊间有许许多多的观点,其中金融危机中的“抄底”说就是一个热点话题。那么如何看待近两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与金融危机带来的海外并购“抄底”有何关系?我认为,金融危机是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和重组,也是对危机之前高度泡沫化的部分产业的一次重新洗牌。在这次危机爆发的2008年,美国众多金融企业、批发零售业倒闭,制造业企业出现运营困难,的确形成了外国企业并购美国的难得机遇-“黄金时间窗口”。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38%,达到3210亿美元,比2000年高峰时期的3140亿美元还高出1%。而且并购主要发生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金融、制造业和分销零售行业。造成这种经济下行中的外资涌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国优越的投资经商环境,更为重要的则是美元贬值和美企业资产缩水造成的收购成本降低。数据显示,2008年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美国的外国投资高达93.25%,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重。
但是,当来自欧洲、加拿大的企业大规模并购美国资产的时候,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却没有呈现出蜂拥而至的“抄底”意图,反而在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撤资。2008年第1季度中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净流入额为3.44亿美元,第三季度为0.76亿美元,第四季度净流出0.63亿美元,2009年第1季度净流出1.03个亿美元。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整体上呈谨慎收缩的势态,与其他国家投资者在2008年第二和第四季度掀起的两个并购美国企业高峰相比,中国企业则选择了远离金融危机的漩涡,转向了危机之中的美欧企业无暇顾及的第三国市场,如大洋洲、拉美等。
那么,金融危机造成的海外并购“黄金时间窗口”目前有没有过去呢?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进入了全面复苏阶段,市场需求增加,国际贸易回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复苏依然险象环生,先是迪拜世界的资金链断裂,而后是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接踵而至;更为严峻的挑战是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率没有根本性好转,主要货币汇率跌宕起伏,尤其是欧元、英镑对美元的汇价跌幅惊人。在这种情势下,欧洲显然还不具备从危机中脱身的条件,产业调整和国际性的重组在所难免,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跨国并购的“时间窗口”转向了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沃尔沃的出售,就是这种“时间窗口”转移的一个象征。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升级提速、外向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国,必然成为国际市场投资并购的新生力量。世界四大豪华轿车之一的沃尔沃落户中国,正是国际汽车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政策风险仍是中国并购最大阻力
诚然,就像航天器的发射存在风险一样,“黄金时间窗口”出现,并非意味着发射一定成功。由于跨国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国际商务活动,迄今为止全球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不足25%,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及跨国并购还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歧视性限制形成的政策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阻力,由于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的外资并购影响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多起由中国企业发起的并购,并且在银行业、电信业、海运业等敏感产业限制中国企业投资,致使中国工商银行无法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华为无法收购3M、和黄集团不得不退出已经到手的环球电讯股份,甚至连中兴通讯的工程师都因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不能获得前往美国参加国际电讯产业博览会的签证。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度的壁垒。中国企业期待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双边渠道减少对方的阻碍。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掌控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的能力、对东道国的法律和文化环境的了解、在国内获得的政策支持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2009年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在大幅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制定了涉及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方面的多项支持政策,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发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发《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汇编(2008)》,建成“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海外经营环境信息;编写出版了《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系列教材》,加强人才培训;构筑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作用,为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加大投资促进力度,组织企业参加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美洲开展研讨、洽谈和项目对接活动,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搭建平台。今年,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商务部发布了《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导意见》,对于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外投资的引导和服务、扩大对外宣传等工作进行了部署,无疑将对全年的对外投资合作发挥促进和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我国实行以“引进来”为主线的开放战略,抓住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实现了以市场换资金、换技术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建立了愈益强大的经济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做出了基本判断,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内外联动、安全高效、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成为我国外经贸事业的一枝独秀。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进入新的战略转折点-从“市场换技术、换资金”,走向“市场换市场”,预示着我国经济的外向国际化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转移,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净资本输出国。
编辑:上海涉外律师